拼音:Fú Rónɡ Yè
英文名:暂无
清肺凉血;解毒消肿。主肺热咳嗽;目赤肿痛;痈疽肿毒;恶疮;缠身蛇丹;脓疱疮;肾盂肾炎;水火烫伤;毒蛇咬伤;跌打损伤
来源: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.的叶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ibiscus mutabilis L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摘叶,阴干或晒干,研成粉末贮藏。
性状:鉴别 全体被灰白色星状毛。叶片大,多皱缩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状心形,直径10-20cm,掌状3-7裂,裂片三角形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钝齿,叶面深绿色,叶背灰绿色,叶脉7-11条,两面突起。叶柄圆柱形,长5-20cm,径约0.3mm,黄褐色。质脆易碎,气微、味微辛。
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:上表皮由一列长方形、类圆形细胞及类圆形大型粘液细胞组成,大小不一,外被薄角质层;下表皮细胞较小,偶见粘液细胞,表皮上有星状毛、簇生毛、单细胞非腺毛及腺毛。毛茸及气孔以下表皮为多。栅栏组织由一列长柱状细胞组成,约占横切面1/2,海绵组织疏松,散有草酸钙簇晶。主脉向两面凸出,以向下突出明显,上、下表皮内方均有5-6层厚角细胞,维管束外韧型,维管束鞘纤维断续成环,木质部上方之纤维束较大。薄壁组织中散有粘液腔及草酸钙簇晶,草酸钙簇晶以韧皮部及维管束鞘处为多;簇晶直径可达33μm,有时可见方晶。 叶表面观: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;上表皮较平直,并可见大型粘液细胞。不定式气孔多分布于下表皮;非腺毛三种,壁均木化,星状毛及簇生毛甚多,2-35分枝,每分枝为单细胞,长40-358μm,单细胞非腺毛长83-165μm;腺毛有两种,一种腺头为3-4细胞组成,直径约30μm,柄单细胞;另一种腺毛鲜黄色,头部单细胞,腺柄由15-24个细胞组成,长360-570μm,近基部的细胞多扁圆状。
性味:辛;苦;凉
归经:肺;肝经
功能主治:清肺凉血;解毒消肿。主肺热咳嗽;目赤肿痛;痈疽肿毒;恶疮;缠身蛇丹;脓疱疮;肾盂肾炎;水火烫伤;毒蛇咬伤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:外用:适量;研末调敷或捣敷。内服:煎汤,10-30g。
贮藏:暂无信息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注意与禁忌:暂无信息
孕妇禁服。 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孕妇忌服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