凉血止血;清热生津;利尿通淋。主血热出血;热病烦渴;胃热呕逆;肺热喘咳;小便淋沥涩痛;水肿;黄疸
来源: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mperata cylindrica (L.) Beauv.var.major(Nees)C.E.Hubb.
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地上部分和鳞片状的叶鞘,洗净,鲜用或扎把晒干。
性状:鉴别 根茎长圆柱形,有时分枝,长短不一,直径2-4mm。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,有光泽,具纵皱纹,环节明显,节上残留灰棕色鳞叶及细根,节间长1-3cm。体轻,质韧,折断面纤维性,黄白色,多具放射状裂隙,有时中心可见一小孔。气微,味微甜。 以条粗、色白、味甜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:表皮为1列类方形小细胞,有的含硅质块。皮层较宽,最外为1-4列纤维,壁厚,木化;叶迹维管不10余个,环列,有限外韧型,具束鞘纤维,其旁常有裂隙;内皮层细胞内壁增厚,有的有硅质块。中柱内散有多数维管束,有限外韧型,近中柱鞘的维管束小而密,由纤维相连成环。中央常成空洞。 粉末特征:黄白色。①表皮细胞平行排列,每纵行列多为1个长细胞与2个短细胞(1个木栓细胞及1个硅细胞)相间排列,偶见1个短细胞介于2个长细胞之间。②内皮层细胞长方形,一侧壁甚薄,另一侧壁增厚,层纹及孔沟明显,壁上有硅质块。③中柱鞘厚壁细胞类长方形;根茎茎节处中柱鞘细胞呈石细胞状。④下皮纤维常具横隔。此外,有木纤维。
性味:甘;寒
归经:肺;胃;心;膀胱经
功能主治:凉血止血;清热生津;利尿通淋。主血热出血;热病烦渴;胃热呕逆;肺热喘咳;小便淋沥涩痛;水肿;黄疸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-30g,鲜品30-60g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汁涂。
贮藏:暂无信息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注意与禁忌: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。
据现代医药研究,本品含果糖、葡萄糖、柠檬酸、苹果酸、钾盐、有机酸。有利尿作用。白茅花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。
半边莲清热解毒利尿,白茅根清热凉血利尿。相配增加其清热凉血、利尿的功效,用于臌胀、小便不利、黄疸均有较好疗效。
二药都能利水消肿,白茅根又可清热,赤小豆又能补益。相配有清热补虚利水之功,可用于体虚浮肿、心脏性浮肿。有配麻黄、连翘等治肾炎初起者,疗效较好。
二药都有利尿作用。白茅根甘寒偏于凉血,黄芪甘温偏于益气。相配甘温相济,有益气利尿的功效,常用于气虚水肿。但黄芪用量不宜过大。
白茅根清热止血,藕节止血化瘀,若加生地黄滋阴清热、凉血止血,合用能清热、凉血、止血、消瘀。治吐血、衄血之血分有热者。
取枇杷叶和胃降逆,白茅根凉血、止血。相配有清热、止呕、止血的作用,可用于热病的呕吐、吐血。
取香薷和中利湿,白茅根凉血利尿,相配清利湿热功效较显著。并可与益母草配用,治疗身热无汗、小便短赤的水肿。
二药都有凉血止血、利尿作用,相须为用效果较显著。常用于治尿血、血淋及热淋。近有加生地黄用以治肾炎者。
取泽兰通经利水,白茅根清热利尿。相配有清热通经利水效能,可治水肿,并常与车前子等同用,其功效更显著。
二药均能清热生津,白茅根兼能利尿,葛根善于止渴。相配有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,治肺胃有热之呃逆,口渴等症。
丹皮清热凉血、化瘀止血,白茅根清热凉血利尿。若加小蓟凉血止血,有清热凉血、止血利尿的功效。可治热病或脏腑火盛所致的吐血、衄血、尿血等症。
仙鹤草止血,白茅根清热利尿、凉血止血。相须为用,凉血止血作用较好,可治尿血。衄血常配藕节同用。
二药均能利水。益母草活血行瘀,白茅根凉血止血。合用能消瘀利水,用干治水肿有瘀者。近有用于治肾炎浮肿,小便带血并有高血压者。
二药都有清热凉血、止血、利尿功用。相配效用较好,可用于治衄血、吐血、尿血等症。